一、學院簡介
yl7703永利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農業機械化系,1985年更名為農業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工程技術學院,2010年更名為yl7703永利。
學院現有農業工程系、機械工程系、機電工程系3個系,擁有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油菜、柑橘2個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1個省級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級研究平台,2個省部級培訓中心、1個技能鑒定站、3個校級實驗基地和6個校級研究室,湖北省農業工程學會挂靠我院;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學院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自動化” “能源與動力工程”“機器人工程”6個普通本科專業。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7人,其中專任教師103人,實驗技術人員14人,黨政管理人員15人。教師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并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特聘教授1人。國家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人,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崗位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目前學院已形成了以教師為主體,老中青結合,集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素質良好的教職員工隊伍。
“十二五”以來,學院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計劃項目、農業産業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農業行業專項等各類科研項目220餘項,獲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等各類獎項20餘項;獲國家專利650餘項,發表在國内外各級各類期刊上的學術論文達8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500餘篇。目前,學院在研科研經費5000餘萬元。
二、 人才培養
學院依據“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國際化”的要求,探索實施“卓越工學人”大學生成長計劃,構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育人格局。
教師導學助成長。學院為每位新生安排一位專業導師,一對一開展學業指導、生涯規劃、心理輔導,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科研競賽增才幹。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加入教師科研團隊開展科研學習,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接受創新創業培訓。近五年來,學生獲創新創業獎項、國家獎項、專利等530餘項。
國際交流拓視野。學院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多所高校聯合實施國際創新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國際交流學習平台,國際化人才培養環境與條件優越。
學院人才培養堅持“以品為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大力建設“卓越文化”,持續推進“異曲同工”畢業巡遊、“新工科”體驗系列文化活動,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通過組織“新生杯”“工學杯”等競賽,增強學生體育素質;通過舉辦“精工講壇”“五月花海”等活動,提高學生美育素養。
三、專業設置
學院6個本科專業全部實行大類招生,按照“1.5+2.5”分階段培養,其中機器人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4個專業以機械類招生,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2個專業以農業工程類招生,給予學生更多專業自主選擇權。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國家一流專業)
學習工程圖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汽車拖拉機學、農業機械學等專業知識,培養具有“新工科”“新農科”知識背景,具備現代智能農業生産機械裝備設計與系統規劃、企業經營管理和智能農業裝備工程的研究開發、推廣等方面能力的高級農業工程技術複合型創新性人才。
能源與動力工程(省級一流專業)
學習熱工與動力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燒學、生物質能工程、節能技術等專業知識,培養具備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利用裝備設計和開發知識,能在能源利用、企業節能等領域從事相關研究和裝備設計研發制造、管理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省級一流專業)
學習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及經營管理學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育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教學科研、設計制造、開發研究、企業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機械電子工程(國家一流專業)
學習電工技術、模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專業知識,培養具有機電一體化産品和系統設計基本能力,能從事機電工程領域内的設計制造、教學與科研、科技開發及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自動化
學習自動控制理論、傳感器與檢測技術、PLC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等專業知識,培養具有綜合應用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能力,在工程實踐中進行系統設計、開發、運行管理與決策等工作,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機器人工程
本專業學習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機器人學導論、機器人技術基礎等專業知識,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深化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科特色,培養出以機器人為主體,兼具機器人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應用能力、控制理論與機電系統知識、計算機軟硬件設計能力的系統開發、設計和應用的高級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四、畢業前景
2020屆畢業生就業數據
國内讀研 |
出國境留學 |
自主創業 |
企業就業 |
政府和企事業單位 |
其他 |
31.15% |
2.71% |
0.23% |
51.47% |
1.14% |
13.3% |
近5年學院本科生就業與升學情況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就業率 |
96.56% |
96.35% |
95.44% |
94.39% |
86.23% |
升學率 |
25.65% |
35.37% |
35.19% |
30.98% |
32.08% |
繼續深造高校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浙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吉林大學 |
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英國卡迪夫大學 |
日本京都大學 |
學生就職企業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
中國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
海爾集團 |
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 |
江蘇豐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
五、傑出校友
朱 明 1982屆農機設計與制造專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農業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号,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張金林 1994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現任中國動保協會理事、湖北省動保協會秘書長、湖北省養豬協會副會長、華中總裁聯合會常務會長、武漢市飼料協會常務理事武漢市信用企業協會副會長、武漢随州商會常務副會長。
楊其長 1985屆農機設計與制造專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設施農業方向”二級傑出崗位人才,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兼任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國際園藝學會(ISHS)會員。
柳望春 1984屆農機設計與制造專業,現任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曾任湖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龍吉生 1983屆農機設計與制造專業,華中理工大學兼職教授、重慶大學客座教授、日本福岡大學客座教授。現任中信産業基金旗下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丸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唐 峻 1986屆農機設計與制造專業。永利黨委副書記,現任湖北文理學院黨委書記。
鄭清春 1996屆食品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工學博士,教授,現任天津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田茂勝 2006屆機械制造工藝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yl7703永利官方公衆号:工學e站
